寒假一开始,我就要准备下学期的“敦煌学导论”的课了。照理说这门课已经讲过几次了,用不着紧张。但教书养成的习惯,在讲每门课前,总是想看看有什么新的材料和观点要补充,有没有以前的讲义可能漏掉的研究成果。要准备“敦煌学导论”,自然首先想到姜亮夫先生的《敦煌——伟大的文化宝藏》,因为这是我学习敦煌学的入门书,许多敦煌学的最初记忆都从这本书开始。
这本书原本是1956年12月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,50年代的书因为印数不多,质量较差,往往存本不多,在今天的图书馆里许多已经列为不出借的库本。正当我想看又不知从哪去借的时候,云南人民出版社重印了这本书,列入《姜亮夫著作选本》的一种,使我得以重新饱览了一番。
从70年代末初入敦煌学门径以来,由于对敦煌学的偏爱,有关敦煌的国内外出版物大多经眼,还因为曾受命编辑《敦煌学大辞典》的图书类词条,对敦煌学的学术史也略曾留意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今天重读姜亮夫先生的《敦煌——伟大的文化宝藏》,感受自然与20年前不同,从一些个案的研究上看,这本书当然有不少地方可以补充、修订,但从它对整个敦煌学的描述上看,这本书仍然是全面反映敦煌宝藏的一部好书,雅俗共赏,值得一读。
姜亮夫先生受学于王国维、陈寅恪诸先生,主要研究领域在《楚辞》、音韵等文史方面。30年代中叶,姜先生游学巴黎、伦敦,得以广泛涉猎敦煌写卷,于敦煌韵书用力最勤,并旁及史籍、道经、文书以及绢纸绘画等等,视线远远超过王、陈二师所论敦煌写本的范围。正是海外访书的宽广见识,为姜亮夫先生的敦煌学研究奠定了基础。《敦煌——伟大的文化宝藏》虽是本入门的通俗读物,但确有着丰厚的学术准备。
正如书名所揭示的那样,这本书是全面展示敦煌的伟大文化宝藏,内容大体分两部分,一部分是对敦煌简史、敦煌石窟形制和建筑史、敦煌学及其在中国学术上的价值四个方面的简要介绍,另一部分是对敦煌的造型艺术、佛教经典、道教经典、儒家经典、史地材料、语言文学材料以及科学材料的基本内容和学术价值的分类介绍,附有数十幅敦煌绘画和写本图片,图文并茂,从各个角度阐明了敦煌石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献的丰富内涵。
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权威不乏其人,但学者们往往以追求最高境界为目的,而较少关注学术的普及工作,有关的普及读物也相对较小。以敦煌学来讲,在1956年《敦煌——伟大的文化宝藏》出版以前,较通俗的读物只有向达、常书鸿等人著《敦煌》(北京1951年版),但以敦煌艺术和史地遗迹为主;在《敦煌——伟大的文化宝藏》出版以后,直到80年代中国敦煌学复苏时止,通俗读物有潘?兹《敦煌莫高窟艺术》(上海1957年版)、劳?《敦煌艺术》(台北1958年出版)、沈以正《敦煌艺术》(台北1977年版)、苏莹辉《敦煌学概要》(台北1964年出版),前三种只限于敦煌艺术,后一种范围较广,但在当年的大陆几乎难以看到,所以在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学习敦煌学,仍然以姜先生的这本书为主要的课本。80年代以来,敦煌学有了长足的进步,但相对于敦煌学的学术论著来讲,通俗读物显得要少得多。虽然日本有《讲座敦煌》、台湾有《敦煌学导论丛书》的编辑出版,但其中水准不一,丛书的形式也不适合一般读者使用。分科的概要书如艺术、文学、写本方面也有些不错的读物,但篇幅适中、内容全面、能够反映当前研究水准的敦煌学通俗读物尚未问世。所以,我建议对敦煌学有兴趣的学子,仍然不妨读一读《敦煌——伟大的文化宝藏》。